在维修中心,钳工、焊工、车工等各个岗位的界限逐渐模糊,取而代之的是一群身兼数技、能跨多岗的“能工巧匠”,他们以精湛技艺和高效协作,保障着设备的稳定运行。
王宝军是维修中心的“老大哥”,原本是一名车工的他,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一技之长。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钳工技术,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,如今已成为钳工技术能手。在一次检修稀碱泵时,发现泵轴出现磨损,急需修复。王宝军凭借精湛的钳工技艺,对其研磨清洗,后用车床进行了精加工,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修复工作,不仅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行,还节省了维修成本。
廉明森是一名年轻的电工,但他对钳工和焊工的工作也有着浓厚的兴趣。他主动向维修中心的老师傅们请教,利用工作之余学习钳工和焊工的基本技能。在维修中心电车充电区域改造中,他配合改造小组自行焊接制作穿线管、充电器固定平台、电源线敷设、电控箱制作、车位线粉刷,高效完成了维修中心电车充电车位的安装工作。此次改造工作高标准完成,不仅发挥他的电工专业优势,更是对他的钳焊技能一次实战检验。
刘帅帅作为维修中心“焊钳多面手”,拥有高处作业操作证、焊接与热切割操作证、叉车操作证、钳工技师证等多项证书,在设备检修、氩弧焊接、叉车操作等多个领域表现出色。同时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,他大胆尝试,将钳工、焊工理论知识深度融合,认真钻研实践,获得《一种立式电机移动装置》《一种叉车式吊装装置》《一种可动火区管道漏点带压堵漏装置》等专利证书。这一张张专利证书是他“多岗融合、一专多能”的最好证明。
一人多岗、一专多能的理念,不仅提升了职工个人的技能水平,更增强了维修中心的整体战斗力。在维修中心厂房里,经常可以看到职工们围坐在一起交流经验、分享心得,共同攻克技术难题。在面对突发故障和紧急任务时,职工们迅速组成“全能小组”,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,大大提高了维修效率。